乌克兰时间1月26日凌晨5点,也是中国传统农历大年初五,刚刚起床的林若翔还未坐定,巨大的爆炸声浪呼啸而至,灌满他的耳蜗。变故来得太过突然,在导弹落地的震动声里,他脑海中留下两个字——“完了”。
这里是乌克兰西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萨。剧烈的爆炸声引发楼下车辆此起彼伏的警报。林若翔拨通一位同城朋友的电话,试图了解情况,但信号并不通畅。“导弹的爆炸声我们经常会听到,大家也慢慢习惯了。只是这次声音很响,当时猜想可能是几个电厂都被炸了,接下来十几个小时都会没电。”
去年秋天,俄军从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大片领土撤退后,针对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发动了导弹和无人机袭击。乌克兰境内,不少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攻击,至今仍未停歇。相比于对生命的威胁,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更多是不便。长时间的停电,会带来停水、无网络信号、无法供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撤侨后又复回的中国商人
时至今日,林若翔依然清晰记得一年前冲突爆发时的情景。火光、炸弹声和周围惊醒的慌乱人群,突然打破的平静和从未见过的残酷战争,让人几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。他直言,华商们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躲起来、活下去。
◆俄乌战争爆发,大使馆帮助撤侨。
2022年2月28日到3月6日,敖德萨的撤侨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。作为敖德萨中国商会的主要负责人,林若翔几乎参与了全程。“撤侨的优先对象是老人、小孩、妇女,我们没什么的,当时留下来是想能帮帮更多的人。”他说,等到撤侨工作差不多结束的时候,自己才撤出敖德萨。
但这次撤离并不是回国。因为不忍心抛下打拼多年的产业和积攒的货物,经过讨论后,林若翔带着侨胞老乡一共76人,前往摩尔多瓦和乌克兰边界的一处村庄暂避。这段经历也成为他近一年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一。
过群居生活、吃大锅饭,在这个距离摩尔多瓦十公里的小村庄,林若翔和老乡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。“我们七十多个人租了一套别墅,待了差不多一个月,日子也算过得去。”林说,战争面前,这样团结互助的生活方式消弭着每个人心中的恐惧,给了大家坚持下来的决心。
◆出走摩尔多瓦时,华商们自己烧制的大锅饭。
和林若翔一样,在战争爆发近一个月的时间里,范季英也多次收到来自家乡的慰问。他在乌克兰经商19年,和家人住在乌克兰首都基辅。
和林有些不同,范季英不太愿回想战争爆发时的情景,用他的话来说,“尽量不去想”。如今的基辅虽然偶有轰炸声,但整体环境相对和平。“大家都在过自己的日子,虽说是战争中心,但其实在这个城市看不出有战争。”范季英告诉“全球报姐”,“2月24日战争刚打响时,我的感受并没有很强烈。但接下来两天,随着炮火变得格外密集,所有人的心也开始悬着。”
对警报和停电习以为常
时间拉到2022年4月初,基辅慢慢平静下来,战争似乎陷入僵持状态。除了偶尔响起一两声的防空警报,其余的生活与战前并无多大区别。
情况一天比一天稳定,4月26日,范季英和妻子再次回到生活多年的基辅。“说实话当时还是有点忐忑的。”他说,驱车回基辅的路上,来往车流并不多,路障也并未清理掉,甚至能看到不少军事设施被轰炸后留下的碎片。但除却这些,市场上已有商户开门,小区门口也有了孩子们的欢笑声。
但很快,随着俄军的战略调整,10月10日,基辅迎来一轮特殊的轰炸,水厂、电厂等基础设施成为精准打击的对象,全市的基础设施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。从那时开始,俄军在轰炸发电设施的同时,加强了对高压输电线、变电站和配电网等薄弱环节的打击